9月12日,以军在约旦河西岸图勒凯尔姆市展开大规模拘押行动,超过1000名巴勒斯坦人被带走。社交媒体流传的视频显示,被捕者排成长队,双手搭肩,在以军士兵和装甲车的监视下前行。这些画面迅速引发全球关注。
据以军声明,此次行动是对当天早间一辆以军装甲车,在图勒凯尔姆检查站附近,遭遇路边炸弹袭击的回应。袭击造成两名以军士兵受伤。以军随后封锁该市主要入口,进入居民区、商店和咖啡馆进行搜查抓捕。
目击者描述,以军在行动中肆意破坏财产,甚至出动推土机等重型机械。大多数被拘押者未经身份核查就被带走。图勒凯尔姆省省长阿卜杜拉·卡米尔谴责这是“集体惩罚”,巴勒斯坦外交部指责以色列采取“野蛮和非法措施”。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3月刚离职的前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哈莱维在同日的一场会议上坦言,以军在加沙地带的行动“从一开始就没有手软”。他证实已有超过20万巴勒斯坦人在以军行动中死伤,并透露一个重要细节:以军的军事行动从未受到法律限制。
展开剩余55%哈莱维的发言值得细读。他声称军事行动在国际人道主义法框架内进行,但又承认法律顾问的实际作用是“让外界相信以色列军事行动的合法性”。他特别强调:“从没有人限制我,就连军法署署长也不能限制我,因为她根本没权限制我。”
这些言论提供了一种内部视角,让人看到军事行动决策过程中的真实情况。法律顾问不是来设定界限,而是为已经做出的军事决策提供合法性包装。
国际人权组织专家分析指出,大规模拘押和平居民违反国际法,且可能加剧地区紧张局势。有中东问题学者表示,此类行动不仅无法确保以色列的长期安全,反而会加深仇恨和对立,形成暴力循环。
许多网友看到排队画面后联想到历史场景,感到震惊和痛心。有评论写道:“历史教训似乎没有被真正吸取,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也有人质疑:“这样对待平民,真的能带来和平吗?”
这场行动和图勒凯尔姆居民的遭遇,折射出巴以冲突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当军事行动不再受到有效制约,当法律成为证明行动正当性的工具而非约束行为的框架,和平解决问题的前景似乎更加渺茫。
哈莱维的坦诚某种程度上比外交辞令更能说明问题:它揭示了在长期冲突中,人道考量如何让位于军事逻辑,以及为什么和平如此难以实现。这些内部人士的坦白,或许比任何批评都更能说明冲突背后的真实机制。
发布于:河北省贵丰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